(文章来源于:大象日报)

深秋的泰山愈显沉雄,壮丽山色与巍峨岩壁交叠成趣。近日,以“我们的节日·重阳”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在泰安展开,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泰山与重阳节之间绵延千年的文化情缘。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数不胜数的石刻与碑铭凸显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其中就保留有关于重阳的珍贵印记。“徐端朝、孙㦢、王仲康伏览,元符庚辰(1100年)重阳日”“董元康政和甲午(1114年)重九日携家来游”等北宋时期的提及,证实了重阳登岱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成为文人雅士的岁时传统。这些石刻穿越时空,诉说着古人在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登临泰山的盛况。
石刻之外,文人们还会以诗篇来传颂这一传统节日。明代孟洋的“泰岳风高不可当,登临况复是重阳”道出了重阳登岱的豪迈气概,“高秋逢九日,萧爽涤尘襟”则抒发了登高望远的豁达心境。“自来九日登临客,谁复凌虚赋岱宗”更是点明了重阳登岱的文化传承。《登泰山顶时重九后一日》一诗中“呼吸应知帝座通,振衣千仞试雄风”尤为精彩,将登临绝顶的体验与重阳的意境完美融合。
相较于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泰山脚下王母池的九月九庙会,则展现了更为质朴热烈的民间情怀。在道教文化中主掌长生的西王母,与重阳祈寿的主题天然契合,每年九月初九方圆百里的
乡民扶老携幼而来,在袅袅香烟中寄托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这个延续数百年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泰山重阳文化鲜活的面貌。它不像文人集会那样上升为文字记载,却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百姓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的珍视。
泰山文化中重如泰山、国泰民安的宏大叙事,与重阳节蕴含的尊老敬老等家庭伦理在精神层面深度相通。登高望远,既是对个人身心的提升,也是对家国命运的关怀;敬老祈福,既是对长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传承的敬畏。这种精神共鸣,让泰山的重阳文化超越了时空限制。
(作者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记者 董方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