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福寿长,岁岁安康乐未央。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辟邪消灾的民俗、珍爱生命的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敬老孝亲的伦理、咏物言志的审美以及时令养生的饮食等多重文化内涵。2025年10月28日上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节日礼俗的教育教化功能,彰显重阳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化校地融合发展,为历城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活力,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联合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济南市历城区委宣传部、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在历城区唐冶中学举办了“中华美德学堂”重阳节宣讲活动。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金才,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平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琳,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葛青华,历城区委宣传部副处级领导干部马本法,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贾延芳、宣传科科长刘爱君,唐冶中学副校长张秀梅及该校师生代表600余人出席活动。唐冶中学教师司朝永主持宣讲活动。

葛青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华美德学堂”以“冒热气、接地气”的基层宣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融入日常、浸润生活。此次宣讲活动既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立足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有助于通过交流学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国学经典融入生活,美德修养成为校园风尚,营造崇尚美德、践行美德的浓厚氛围。最后,他以《劝孝诗》收尾,表达了“百善孝为先,万古孝悌传”,“此中有福报,善德永流传”的期许与祝愿。

在宣讲环节,李琳以《重阳文化与中华美德》为题展开分享。她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切入,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拉近距离;随后列举多首重阳主题古诗,印证重阳文化的源远流长。她借助甲骨文与古籍文献,清晰梳理中华孝文化与重阳节的起源,系统讲解古今重阳传统风俗,并通过中西对比,深入剖析重阳文化背后“敬老孝亲”的核心美德内涵。李琳强调,重阳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传播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平台。她提出,传承传统节日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新生”的过程,需守护好节俗功能、美德内涵与文化象征意义,并寄语学生要发扬新生代的青春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生逢盛世,更要挺膺担当。”李平生在点评总结中指出,此次宣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强国精神的一项具体活动,有助于为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他希望师生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珍惜当下正处于文化发展繁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好时局,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明体达用,顶天立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孝亲敬老”的中华美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司朝永在主持宣讲活动时表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寄托着中国人阖家团圆、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同时也体现了敬老爱亲、感恩报恩的价值理念,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年复一年地提醒着我们:要常怀孝亲之心,永葆敬老之情。这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美德的坚实基石。
据悉,为发挥山东大学人文资源丰富和历城文化底蕴深厚的互补优势,推进文化“两创”,弘扬中华美德,2022年6月山东大学与历城区委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美德历城”,以期达成学术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赢,推动双方高质量协同发展。自该项目实施以来,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为主体,先后联合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历城区委宣传部、历城区教育与体育局,共同举办“中华美德大讲堂”、“中华美德学堂”系列活动,已为审核合格的约400余家企事单位、街道社区颁授了“中华美德学堂”牌匾。该活动聚焦“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系列专题,让学术走向社会,将文化融入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努力为打造美德历城做贡献,广泛获得了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