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至5月18日,“儒林论坛·经学全盛时代的中国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儒林》编辑部承办。

17日上午,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赵卫东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出席会议的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徐庆文、特聘教授杨朝明,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

在开幕式致辞中,徐庆文教授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在学术活动繁忙的五月能够拨冗参加儒林论坛表示衷心感谢与热烈欢迎,并对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近期的重要举措作出了汇报。他指出,中心始终以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推动儒学发展为宗旨,通过承办会议联络各界学者,如尼山论坛、儒学前沿论坛等;而且,中心召开了“儒墨汇通”“儒道互补”“儒法对话”“齐鲁之辩”等一系列“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另一方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文史哲》《民俗研究》《当代儒学》《儒林》《曾子学刊》等22种学术刊物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吸收海内外学者访学与设立两年一度的“后期资助项目”,支持创新性儒学成果研究。他希望各位同仁继续支持“儒林论坛”,在济南参会期间收获思想进步与学术情谊。

杨朝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指出,汉代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学全盛时代。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学术的多元整合,再到两汉经学的制度化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完成了从多元到一统的历史性跨越,而汉代经学与儒学的互动正是这一跨越的核心议题。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深入研究、探讨汉代儒学的丰富内涵,系统梳理经学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转化的路径。杨朝明教授又进一步对本次儒林论坛中的“汉代经学与儒家经典诠释”“汉代经学与儒家政治哲学”“汉代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汉代儒学与汉代出土文献”“汉代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形塑”五个主要议题作出细致地介绍。

本次研讨会由主题报告、八场分会场发言和五人会谈组成。主题报告环节共两场,第一场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黄开国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方朝晖教授分别以《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政治学说的三大观念》《<说文解字>的古文经学<易>说》《“慎独”再议》为题,进行主题报告。
黄开国教授认为,董仲舒是被誉为“儒者宗”的春秋公羊学大师,政治学说是公羊学的中心所在。董仲舒的政治学说包括王道的理想政治、改制的王朝更替、更化的社会调适三大内容。王道作为其政治学说的核心,既是理想的政治蓝图,也是现实政治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改制与更化则是解决不同社会矛盾的两种方式,分别用于解决历史变革时期的新旧矛盾与维护现存社会稳定。董仲舒的政治学说不仅在西汉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黄玉顺教授通过深入发掘东汉经学大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周易》古经和大传的独特诠释,阐述了许慎的重要易学思想。关于《周易》之“易”,许慎列举了三种说法:蜥蜴,象形;日月为易,象阴阳;从勿。黄教授结合《集解》《韩非子·说难》中对龙的记载和《连山》《归藏》的卦序问题,指出《周易》之“易”与汉字“易”的本义相关,是许慎所列的第一种说法。黄教授还就《说文解字》中涉及的“古文”的概念、数字卦问题、“阴阳”观念、“卦”“爻”的含义等问题作了分析说明,通过细密考辨彰显了经学解释背后的思想严谨脉络,为早期易学研究的拓展与推进提供了新路径。

方朝晖教授对“慎独”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讨论。他从古文字学角度出发,指出“慎”应当训为“诚”,即《中庸》的“诚者天之道”,而“独”则不能理解成“独居”“独处”,应当是“私人场域”,如家庭、师生等非公共空间,凸显“慎独”作为修身功夫的实践意义。他肯定了梁涛等人“慎其心”说的合理性,指出自欺行为源于“他人不知”的侥幸心理,强调将言行置于公共伦理尺度下加以检验,才能与“慎独”的真义相契合。

主题报告第二场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赵卫东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葛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治平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分别以《汉代经学理论的特点与儒家政治哲学》《董仲舒论<春秋>“大信之辞”:齐桓公因信而霸的公羊哲学阐释》《<礼记>精要:解锁“礼”的三重内涵》为题,进行主题发言。
葛荃教授指出,汉代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合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理论体系化、政治化的新儒家思想。其理论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天人合一”的体系性,将自然秩序与政治伦理结合,通过“天有十端”“人副天数”等理论论证君主权力的神圣性;二是强化诠释性,弱化先秦儒家的批判精神,以“微言大义”为现实政治辩护;三是确立政治权威性,借助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博士官制度固化其地位。儒家政治哲学围绕三大核心展开:以“君权天授”解决权力合法性,将君主权威与“天”绑定;以“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等级分明的政治组织原则;以“德主刑辅”为政策导向,主张教化优先、德治为主,辅以刑罚维护统治。汉代经学通过理论改造与制度支撑,使儒学成为维护君主政治的核心思想,既顺应中央集权需求,也为传统中国政治模式奠定基础。

余治平教授深度剖析了董仲舒研究对中华文明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汉代作为中国文明从多元走向整合的时期,其思想建构深刻影响两千年政治伦理,却长期被宋明理学研究热潮遮蔽。董仲舒创造性融合阴阳五行学说,以“天人感应”重构政权合法性,确立“三纲五常”伦理框架,使儒学从民间学说上升为治国意识形态。董仲舒“春秋决狱”的诠释智慧、以“土德”论证汉朝正统的策略,展现出超越后世理学家的政治智慧。余教授特别关注《春秋》公羊学中“大信不盟”思想,揭示上古圣王时代超越外在契约的精神契约,呼吁重新审视儒家礼乐传统。

杨朝明教授的发言围绕“礼”的三重内涵展开。其一,“礼者,理也”,强调礼蕴含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通过祭祀、丧礼、冠礼等仪式规范秩序,体现“君君臣臣”的等级合理性,并以“圣王制礼”说明礼源于对天地秩序的效仿。其二,“礼,毋不敬”,指出“敬”是礼的精神内核,贯穿个人修养、祭祀与社会交往,缺失敬,礼仪就沦为形式。强调从言行细节到内心虔诚的敬畏态度。其三,“礼,时为大”,主张礼需因时调整,如历代礼典修订、祭祀与节气结合,以及现代礼仪的兴起,体现“时中”哲学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三者相辅相成:“理”奠定规范依据,“敬”赋予精神根基,“时”推动动态发展。这一体系不仅揭示礼在协调天人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也为当代传承文化精髓、构建道德规范提供启示,是中华文明“礼乐精神”的核心表达。

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共举行八场分会场发言,与会学者围绕汉代儒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言者及其题目如下:
第一分会场:张宏斌《“汉家法用令章新”——两汉时期的国家宗教系统》、李竞恒《论汉儒对自治小共同体与社会的重建——从<郑笺>与齐鲁韩毛四家诗异同说起》、郭超颖《郑注礼经发义·绪论》、邝宁《阴阳五行视域下的“格物致知”:郑玄物验思维的诠释与<大学>本义探微》、杨静《“易者,礼象也”:郑玄以礼注 <易>思想辨析》。
第二分会场:肖航《<白虎通义>宇宙论探微》、闫春新《“齐学”视野下的<春秋公羊传>传经特色——兼论“齐学<春秋>”的两汉流变》、王泽春《<春秋公羊传解诂>“所见异辞”句传文误补、解诂错简献疑》、蔡杰《论王充不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对冯友兰、李约瑟与牟宗三的省思》、张禹《<春秋>灾异的叙事布局与意义隐微》。
第三分会场:赵建永《从汉代易学到魏晋玄学对<周易· 复卦>的诠释看经学的返本开新——基于汤用彤相关研究的考察》、张也《东汉宗经倾向与师法家说的异化》、巩宝平《论司马迁对孔子晚年哭泣的书写》、王光辉《论汉代孔子“素王”说的形成与流变》、解树明《汉碑引<易>与汉代易学传承》。
第四分会场:辛智慧《董仲舒天人经说与汉代文教立国》、雷天籁《汤武革命与董仲舒的文质论历史观的建立》、王开元《德刑之争的权力论述与解决方案:从孔子到董仲舒》、周灏《<春秋繁露>中“权变”观念的政治伦理阐释山》、白立强《奉元立正:董仲舒“大一统” 基源性释解》。
第五分会场:张秋升《经学与国家治理:王莽与刘秀以经治国比较分析》、邵铁峰《叔孙通在何种意义上是对的?——从布尔迪厄社会学出发的一种解读》、张保见《寓经于史:班固<汉书·食志>上古三代之制构建》、王康《论陈立对汉代今古文之争的建构》、赵蕾《昭宣时期儒家经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六分会场:何大海《谶纬学研究的几点现代价值》、相福星《两汉诗教的制度化、体系化特征及与时代观念的整合与强化》、王纪东《一脉相承通时达变:以周末、汉初儒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为中心的考察》、白发红《<尚书正义>与<书集传>对帝道与王道的理解》、白晨昭《董仲舒<春秋繁露>圣人诠释的理论架构与儒学内涵》。
第七分会场:马宁《清代大戴礼学的建构:兼论阮元对孔广森大戴礼学贡献的认知》、石林林《“何、郑之争”新论:以何休、郑玄<论语注>为中心》、杨宇鲲《<别录>所见<礼记>诸篇的分类方式不合理的原因重估》、居晓倩《论当代三家<诗>学人分派研究的得与失》、吴朝旭《从“大同”到“大顺”:<礼记· 礼运>的礼治秩序建构与文明论意涵》。
第八分会场:方新雷《孔子修、作<春秋>问题新解》、芦娜《汉代“文王受命”的故事重构与文本阐释》、经典《“以<易>言灾”与“以灾言<易>”:汉代易学的灾异说诠释理路》、张震宇《<杂卦传>卦序问题新解》。
五人会谈环节,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主持,参与会谈的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黄开国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葛荃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秋升教授、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白立强副教授。围绕“经学研究的现代意义”这一主题,五位学者从经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汉代经学的内部纷争、出土文献的作用、汉代文学的历史影响等相关分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环节,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富强副教授进行总结,对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参会情况与论文收集情况、主题报告与各分会场的讨论内容以及经学的研究特点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汇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赵卫东教授做闭幕致辞。赵卫东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表达了感谢,并提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团队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界同仁的交流合作,广泛吸取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最后,杨朝明教授表示中国哲学研究所将选辑优秀文章,续编《儒林》杂志,并期待明年“儒林论坛”的继续举办,与大家再会。至此,“儒林论坛·经学全盛时代的中国儒学”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文字 | 由吉辉
图片 | 段氏梅